中国农史 /oa 太湖流域史前植物性食物资源初探——以朱墓村等遗址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于全新世大暖期(7900-4400 BP);距今7000年前,水稻在太湖流域即以驯化稻形式存在;马家浜文化以后水稻栽培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第二,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体系渐趋完善,水稻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植物性食物的种类多样化。第三,植物性食物资源组合复杂化,既有谷物类的水稻,也有瓜果类的甜瓜、菱属等和可能作为蔬菜类的食物;植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呈现区域一致性,又不乏地方性差异。第四,史前太湖流域在波动的环境体系中,稻作农业体系和考古学文化相互促进。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3 17 1106715 邱振威 葫芦的起源、传播与驯化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 在全球视野下,葫芦的驯化远远早于农业的兴起,它的栽培起源、传播与驯化等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狩猎采集阶段的生业情况以及早期植物驯化等问题有十分重大的学术意义。一般认为,葫芦起源地在非洲东部,距今15000—10000年开始通过人类活动或者洋流运动向世界各地传播。目前在传播的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亚洲地区的葫芦可能直接自非洲传入,而美洲地区的葫芦则可能通过人类活动自亚洲传入或者依靠洋流直接自非洲传入。现代葫芦野生种群的发现对解决驯化问题有较大帮助,果壳增厚可能是葫芦驯化的重要标志。关于葫芦的研究一直以来呈现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18 30 1119546 安 婷 张之恒 国家主导:汉唐时期苜蓿在西北地区的推广管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3 作为重要牧草,苜蓿自引种中原后,汉唐王朝十分重视它的推广种植与系统管理。在汉廷主导下,苜蓿逐步从关中推广至北方各边郡。悬泉汉简不仅保留了当时购买使用苜蓿的记录,还显示当地存在征缴、储藏与巡查苜蓿的管理活动。魏晋时期,苜蓿已广泛种植于天山南北,吐鲁番文书等材料显示人们格外关注苜蓿的生长与收获,此外苜蓿还是西域各国廪给、税收与劳役征发的重要对象。唐代,伴随着驿传交通建设,唐王朝对苜蓿种植、配给、使用的管理已形成一定制度。开元年间,西至吐鲁番,东至关中的西北各地都种植着一定面积的苜蓿。汉唐时期苜蓿在西北地区的推广种植与系统管理对“汉唐气象”的生成,以及我国农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31 41 952805 李鑫鑫1 何红中2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技术与稻米南销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4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技术则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且在滨海斥卤地种植技术上有所突破。北人不习食稻,多将其投入粮食市场,而彼时江南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稻米,商人在往来山东沿海地区贩运大豆等农产品之时,将该地所产稻米一并带入江南市场。故而在余象斗编纂给商人使用的日用类书中,山东沿海的胶州与日照被列入全国性稻米市场的最北端之二。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42 50 752608 杜新豪 明清以来苏南地区传统有机肥草塘泥的积制与施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5 草塘泥是苏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有机肥,因富含有机质、肥效持久稳定、原材料来源广和制作方法便捷等优点,其积制技术和施用方式在当地延续发展了数百年。肥料技术的演进受到资源、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影响:肥料供给不足迫使人们积极开辟肥源和提升肥效,苏南地区丰富的肥料资源结合混合肥料理念与腐熟沤制技术,推动了草塘泥的产生;积肥造肥运动、推广“三水一萍”水生绿肥和扩种陆生绿肥等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草塘泥的原料来源,农业技术的进步也大幅提升了草塘泥的肥力和养分利用率,草塘泥技术得到科学改良并在江苏全省应用推广;随着肥料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传统有机肥草塘泥逐渐向高效生物有机肥转型。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51 61 798812 冷 鹏1 全思懋2 破序者:日本的远东海洋生物资源博弈历程研究——以近代腽肭兽产业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6 本文以近代腽肭兽产业为切入点,梳理远东海洋生物资源的博弈及其定局历程,分析其中权力与优势转换的内在逻辑,发现美国在该历程末端奠定的可持续利用与有规则约束的产业新格局具有时代先进性。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在博弈最激烈阶段加入其中,通过战前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得以晋升为资源分配的主要国际玩家。但其固有的政治缺陷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以至于已有成果在二战中毁于一旦。因此,二战前后兼有多重身份的日本所处历史迷局及其国际场域中博弈所用政治手段﹑论述与成效,尤其值得后来海洋大国加以镜鉴。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62 71 828572 杨 凯 钱逸涛 太平天国战后江宁府减赋呼吁及其成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7 太平天国战后,江宁府属七县因田地大量抛荒,农业备受摧残,故短时间内赋税复额极为困难。各级地方官员迭次禀请减免赋税,与朝廷展开长达十余年的钱粮博弈。其间,江宁府历经免征、权办抵征、减则征收三个临时性减赋阶段,最终上元等五县额减三成漕粮,高淳及溧水两县豁免因循近四百年的沉湖虚粮。回顾晚清时期,江宁地区各式减赋举措有助于地方清查荒熟,厘定科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客民就垦及荒田复熟的农业复苏进程。对比同治年间苏松等地区豁除难以征缴的浮粮,江宁府意在奏减实征钱粮,且以地方官员为主导,鲜见地方绅民或江南籍京官筹划呼应,呈现出迥异于苏松地区的鲜明特征。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72 81 717741 董圣兰1 范金民2 近代红茶改良先驱“宁茶振植”的创办经营与历史定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8 晚清以降,华茶外贸形势严峻,中国红茶出口在国际茶叶贸易格局中更显衰落之势。政府、茶商都在寻求改良华茶、挽回利权的途径。1915年,经粤籍茶商、当地富绅以及行业精英的动议,联合在宁茶产区江西修水县以“宁茶振植”为品牌筹办茶叶公司,经过购置山场、垦复茶园、营建厂屋、采买设备等筹备过程,至1918年初具形制并进一步招股集资,正式成立“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1919年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短期生产运销后,即面临多重困境。资本结构的局限、从技术到经营模式的改良失败,甚至是经营倒退到旧的茶贸体系,都显示它未能真正实现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公司的跨越。加之华茶外销形势的整体恶化、战争破坏等因素,加速了它的破产。宁茶振植的这段历史一定程度上可以刷新学界过去的认识和判断,而宁茶振植的个案也启示后人在考察近代茶业改良的问题上应具有多维视角。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82 95 1022534 马建强 郭松宇 技术、组织:近代中日蚕丝业的竞争力差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9 生丝是中日两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推行“殖产兴业”的国策。在政府行政权力支持下和民间资本的逐利刺激下,日本通过引进外来技术和开发本土技术,实施组合制度,使民间与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生丝质量稳步提高,满足欧美市场对于生丝的需求。对比之下,以近代江南蚕丝业为代表,由于始终囿于传统技术,在小农生产方式的统治下,蚕农之间缺乏组织联合机制,急需官府提供行政组织资源支持。但近代中国官府对于蚕丝业采取自然放任的政策,政府征收的捐税又加重了蚕丝业的负担。其结果是,中日蚕丝业的竞争力在比拼的过程中明显地拉开了差距。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96 110 1184313 方前移 沈衍庆与清晚期江西乡村社会治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10 沈衍庆历任江西兴国、泰和、安义及鄱阳知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开展了广泛的乡村社会治理。沈氏清刑狱,催征赋税,推行保甲、乡约,防治盗贼,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其任鄱阳知县期间,遭遇两次严重大水,对乡村社会造成了深重灾难。为有效应对水灾,开展社会救济,沈氏多次向朝廷请求赈济、减免赋税,发放抚恤钱粮赈济灾民,施粥施衣。同时,实施“缓征与捐输并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帮助灾民顺利渡过危机。沈氏在乡村社会的水灾救济和治理中特别注重绅耆阶层的作用,以绅耆为沟通官民的中介,并极力帮助灾民重修堤圩以恢复生产。沈氏所处之道光、咸丰年间,社会变迁剧烈,内忧外患,故其还必须应对来自外部侵袭的威胁。为保境安民,沈氏积极响应督抚号召组织兴办团练,以保甲和乡约相结合的方法训练乡勇抵御太平军,其本人也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不幸殒身,成为地方知县当中抗击太平军的“典范”。沈衍庆在江西的乡村社会治理,不仅凸显地域性,还反映出其时清代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111 124 1040677 陈海斌1,2 从《靖江宝卷》所见明清吴方言区农业民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11 明清时期吴地经济发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是当时南方地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九州之冠”。同时吴方言也是分布最复杂、各方言相互交错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吴地农业民俗是当地活态的历史,几千年来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如今传统的时序节令、衣食住行、民俗信仰逐渐回归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农业民俗也逐渐从以往的“去中国化”的不良进程返向“再中国化”的良性进程,这种生存智慧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农业社会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研究吴方言区的农业民俗,是了解吴方言地区历史和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农业社会中普通民众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学术观照。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125 132 825874 孙 跃1 孙大尉2 民国时期苏南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公共空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12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是我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空间对乡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民国时期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民众茶园、农事展览会/陈列馆(室)、民众图书馆、民众公园与体育健身场等形态,发挥着社会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文化革新、组织民众等功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实践对当代的启示有:围绕乡村公共生活紧扣群众需求发展空间,结合多元媒介及文化服务挖掘空间的复合多功能,空间建构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空间发展中新社会动员模式的生成等;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发展策略等方面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经验。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133 142 641242 戚晓明 刘春卉 尹秋玲 西学东渐与晚清农科系统化的形成——评《晚清农学的兴起与困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13 2023年10月30 00:00 2023年05期 143 145 364892 张 阳1 曹建恩1,2